辉煌“十四五”将努力前行
“十四五”以来,全省研发投入总额从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9位,年均增速12.1%,全区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运行并行、引领前行”的科技创新成效突出。 10月2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十四五”,走好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十四五”以来我省科技创新“成绩单”。五年来,安徽坚持发挥创新“先行者”作用,推动科技发展、新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标志性成果。时间科技创新格局实现根本转变。原始创新从“跟随”走向“跑跑引领”,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区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安徽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了贡献。最初的变化是从“跟随”转向“跑动领先”。五年来,安徽服务“国家大佬”、打造“国家重要工具”,充分发挥安徽“国家队”的老龄化效应、辐射效应、纽带效应。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引领世界,安徽原创成果不断亮相“制高点”。 “天元”量子模拟器全球首创取得重大进展;是自主研发的编写了“祖冲之三号”和“九丈三号”计算原型机; “东方超级高铁”刷新“十亿分之一秒”世界纪录;加速建造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 EST);聚变能商业化走在世界前列;安徽深空探测实验室成立;自主研发的“天都”试验星实现了我国绕月首次研制……“万字号”科技成果集结成塔,不断攀登、披荆斩棘奔向科技巅峰。成果密集涌现的底气来自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883.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396.2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9位。年均增速达到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长率。从投入强度看,我省R&D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2.28%提高到2024年的2.76%,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2个百分点提高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全国第10位上升至第7位。成果密集涌现的驱动力离不开高能平台的快速发展。安徽全力服务和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总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打造国家量化领域的“总平台”和“总链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果。正在建设或预研的大型科学装置13个,集中度全国领先。 “核心力量”队伍不断壮大。五年来,安徽不断加强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中小板——科技龙头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形成“大企业当家作主、小投入大”的局面。一个动力跳跃印出的数据:2024年,安徽将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是2020年20202.7倍;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3.5万家,是2020年的4.9倍。首次出现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到2024年,安徽科创板上市企业将达24家,独角兽企业18家,均居全国第六位。 “到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研发投入对全社会增长贡献率达到80%以上。”吴劲松 省委主任省科技厅科技厅党组书记、党组书记表示,全省科技项目80.4%、项目经费87.5%、研发经费80%以上由企业主导。企业对创新技术的持续投入,催生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十四五”以来,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45.7%提高到5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76.6%。五年来,安徽在打破体制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愿意、不敢、不能转移”的问题推动新型产业链与产业链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制造工人”走向“制造流水线”。围绕“不敢转让”问题,安徽在106所本科院校、重点医疗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全面推广科技成果赋能模式相关的“赋能+转让+协商收益”。全省累计授权科技工作相关项目1857项,授权金额近8.12亿元,设立或投资企业126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24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7个,居全国第8位。聚焦“非流动人口”问题,举办大龙中国(安徽)科技博览会,合同总金额2296.8亿元。全省出口合同成交额已突破四千亿级,2024年达到4312.5亿元。安徽正在发展全周期、全链条的科技保险体系。着力打造基金丛林,组建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集团,设立47只子基金,推出全国首个国家级基金,完善“募、投、管、退出”服务体系。记者 卢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