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年:安徽开放型经济新篇章在这里尝试

作者: bet356亚洲版本体育 分类: 188BET亚洲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 2025-10-28 10:59
众安在线、众安新闻客户端合肥片区打造“科技自贸”品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先进产业发展;芜湖地区实现货物一次性通关,连通江海,销往世界;蚌埠片区加快建设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揭牌运营以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求发展”的使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完善战略,推动 全省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新跨越。五年来,共开展创新培训236项,其中全国首创47项,复制推广15项。全国各地都有特德;区内市场主体数量已达8.4万个,是成立之初的2.7倍,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五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五年。五年来,他们持续推进集成系统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引领。五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集群发展。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1-9月,进出口总额2297.2亿元,再创年内新高,增长32.3%。增速比全省高16.6个百分点和28.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几个百分点。占全省的31.6%,比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8.9个百分点。今年1-8月,实际到位外资8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3%,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平台作用。合肥、芜湖、蚌埠三大片区立足自身优势,以制度变迁为主,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在外贸“高产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书写安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辉煌实践。合肥:制度突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依托“科大硅谷”,加速融入中国。推进科技成果国际化,解决科技成果“不愿转移、转移不了、转移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生态系统。合肥片区坚持以改革突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树立“科技自贸”品牌。 “科大硅谷”致力于创新理念的转化、创新企业的孵化、创新产业的催化、创新生态的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全球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谷。合肥片区依托“科大硅谷”,正在构建“全球校友组织+创新中心+创新单位”的全球创新网络,形成“资源链接、孵化吸引、服务培育”的合作伙伴体系。建设国内外13个创新中心,打造海外服务矩阵,助力科技企业“海外集群”。解决“不愿变”问题,推动激励机制、成果所有权、研发主体“三个转变”。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探索横向项目超额资金资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科研人员从“个体作业”到“系统提升”的转变。目前,该区已转化科技成果3万余项。为解决“转移不了”的问题,我们围绕“能干、专业、积极”的技术管理人员培养体系,培养了近4000名打板手技术人才。探索研发机构技术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新模式,实现从“劳动者”到“合伙人”角色的瓦解,助力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近1200亿元。解决“不见好转”的问题,探索制定“早期验证+试点+全面推广”的场景培育机制。打造可复制的“合肥模式”,发布场景机会1000余个,服务科技企业3000余家,推动合作项目1200余个。财政支持是弥合“试点差距”的关键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办合肥自贸区与科技创新金融改革试点“双区联动”,在基金投资、融资融券、债券发行等领域深化探索,构建科技创新全金融生活支撑体系。重点培育第一阶段,已打造近40亿元天使及种子基金群,最高负债承受率达50%,资本强化系数7倍以上,培育了30余个估值过亿元的“硬科技”项目。聚焦增长中的灌溉,推出“共同增长计划”等产品,鼓励银行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带动城市增长速度领先于省会城市和GDP一万亿。重点为上市期保驾护航,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试点以“信用报告”替代多重上市“合规证书”等模式,打造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合肥分公司,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位列全省第二。 “五外联动”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合肥片区通过创新多元改革、创新理念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服务构建“五外联动”新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畅通进口渠道方面,该区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需求,着力打造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三链合一”生态系统。全省第一疫苗生产原料等特殊物品来料一体化管理机制,通关速度加快50%以上。国家率先试点真空包装等高技术商品管控和检验模式,实现进口商品降本增效。探索长三角进口物流异地货站新模式,通关时间缩短1-2天,巴瓦桑成本降低30%。同时启动“双元制”教育试点,开通创新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出首个跨国公司与外资一体化资本池业务,引入首支QFLP基金,有力保障了大众汽车第二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的落户。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当天,该区以一张“信用报告”替代多个“达标证书”,首创环评、排污许可改革深度挂钩等便民举措,大幅缩短办理时限,助力合肥营商环境跻身全国第一0强。我们成立“四位一体”涉外法律服务部,引领全国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的探索,并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此外,通过打造国际社区、国际门诊和支付服务商圈,构建了适合外国人工作、生活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工业海港拓展方面,该区实现了水、陆、空多维度突破。探索危险品“水水转运”新模式美国货物,推广“联动装卸”,实现海运货物直接“送到家门口”,与1-9月“三新”城市货量相呼应,同比增长20.2%;加快中欧铁路货运集结中心建设,首列“跨海”班列开行全省,在全省率先试点“一单制”电子提单运输模式,铁路发运量位居长三角前列;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自由度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共计12条,构建了产品走出国门的高效“空中走廊”。芜湖:通江大海提升物流能力。进口货物在上海洋山港办理卸货手续,中转至芜湖港后直接提货;出口货物在芜湖港办理报关手续,直接报关洋山港装载远洋货轮出境,实现“一申报、一查验、一放行”。在海关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芜湖片区首创了“接卸联动”的芜湖港-洋山港管理新模式。据测算,“联动装卸”业务降低公路运输成本约50%,总运输时间达48小时。每个集装箱可节省近2000元;相比“水水转运”,物流效率一日可提升。建设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是芜湖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之一。芜湖将继续探索发展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开放通道,持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芜湖市开通运营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多式联运专线线。 1-9月,芜湖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完成7381标箱,运输效率提升10%以上。芜湖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中亚班列,开通9条航线,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6个城市。下水集装箱船30艘,运力3197.5TEU。武宣机场共开通全货机航线15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20位。目前运营的全货机航线数量和班次均居全省第一。 “空、陆、海”联运节省近12天的物流时间,1-9月货邮吞吐量达到4.38万吨,增长74.5%。芜湖市也一改“一体化联动管理”,开发建设“江诚通”通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形成了“江诚通”通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芜湖综合保税区与芜湖港、芜湖陆港、武宣机场等市内开放口岸建立联动机制,实现芜湖产品从“门口”到“销往全球”。当前,芜湖正在加快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努力打造安徽向海发展最大的“出海口”。全链条开放赋能主导产业升级。芜湖片区聚焦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和竞争力。 强化引领牵引,支持奇瑞汽车建设研发创新总部基地、建设开阳实验室,举办全球创新合作会议,帮助奇瑞汽车深度对接全球资源。打通跨境渠道包装发运新能源汽车,拓展出口业务。今年1-9月,奇瑞集团出口汽车93.6万辆,连续5个月月度出口超过10万辆。激发业务创新,首个汽车变速箱保税维修项目启动。与传统机型相比,维护周期缩短40%,单机维护成本降低25%。创新的“境外子公司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通过对企业境外子公司授信,帮助企业加速“走出去”,被商务部评选为典型案例。探索汽车数据资产融资新模式,推动完成长三角首单汽车数据汽车融资业务融资业务。提升平台水平,探索综合园区“一区多园”模式打造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等平台,满足企业落户需求。建立车企专属服务名录,提供“一站式”审批代理服务,累计办理案件1300余件。道路运输许可证年审开通专属网上年审通道。单台平均耗时缩短至6分钟,效率较离线提升5倍。蚌埠:制度创新激活新生产力。五年来,蚌埠片区在新材料产业“卡”科技成果和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围绕“创新”二字,蚌埠片区不断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新发展的“现实优势”。w生产力。蚌埠片区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中心”的核心任务,以制度开放推动产业创新。强化制度供给,破解发展瓶颈。全区共产生省级以上制度变迁48项,修订完善59项产业政策清单,推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新生产力集中。今年1-8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8%,位居全省第六位;制造业投资增长7.5%,位居全省第五位。创新“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190个国际城市。该地区贡献了全市30%的进出口额、15%的外商直接投资、9%的贸易额。被抓获的外国人数量。深化要素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首个“高技能人才职称直接认定”机制启动,近百名高技能人才获得职称认定。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00亿元,精准点滴227家企业;国际结算量27.72亿美元,结售汇12.48亿美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建协作社区。依托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共同攻克30微米柔性折叠玻璃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铜铟镓硒薄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保持世界领先;全球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安徽首片汽车玻璃成功下线。到2024年,基于硅、生物材料两大产业的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并已成为多家龙头企业的主要供应商。综合保税区即将关闭,助力皖北开放。去年7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蚌埠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166个、全省第6个、皖北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目前,综合保税区即将关闭实施。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将为皖北外向型经济翻开新篇章。为推动早日关闭综合保税区运营工作中,蚌埠创新实施“自贸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运营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海关工作人员及时进场、申领综合保税区代码,进一步开展海关业务系统联调和压力测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年底前海关关区通关。 年。综合保税区规划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研发、配套服务、口岸运营五个功能区。累计投资近14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5万平方米、保税仓库4万平方米、查验场地3.1万平方米、隔离围栏6.25公里、信息系统及综合服务中心之三。综合保税区各项功能已全部完成。同时出台研发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11项反对政策,为行业发展打造高效生态。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蚌埠市设立了11个产业发展专项班和12个外商投资分局。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新材料会议、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中国·蚌埠商业航天发展大会等,并重点吸引自贸区和综合债券内的外资和外贸项目。亿元以上项目累计签约到位310个。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该地区投资。有15个项目拟进驻综合保税区。作为首个通往皖北的综合区,蚌埠片区立足“沿淮行驶、映皖北”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制造业主导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国家邮政快递枢纽至皖北城市与一般经济、综合区与铁路的关系 铁路、蚌埠港、盛湖机场。积极探索皖北地区共建园区、共享政策、共同拓展市场的合作,把蚌埠综合片区建设成为服务皖北乃至徽河流域开放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记者张一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